说起大洋,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民国时期的货币,大洋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大洋,其实就是一种“银元”,一种价值相当于七分钱两分银子的银币。因其材质为银,故称银元。那么问题来了,在今天的中华民国,一块海洋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要看看民国时期一片海洋的购买力。但是,在不同时期,Ocean 的购买力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仅以民国元年至民国八年期间的海洋购买力来说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温饱是重中之重。当时,大米的价格约为每公斤6至8毛钱,一瓶牛奶的价格为8毛钱,一公斤猪肉的价格约为8毛钱。大约 2 美分和 5 美分,一公斤石油的成本约为 16 到 20 美分。
民国初期,吃一顿饭要花一块海,基本算是一种奢侈。所以,如果只用这些来换算,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块海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到200元人民币。当然,不同地区的购买力是不同的。如果今天一块海洋的价值还不够全面,无法根据当时的购买强度来计算一块海洋的价值,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人们的工资吧!
我们知道,民国时期重视教育,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教师、作家、编辑等群体的月薪可达100至200元。当然,还有比这更高的。比如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月薪600元。不过,相比之下,文人墨客鲁迅先生的月薪就没有那么高了。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在北京的月薪在200元左右。好在鲁迅先生的捐款费还是比较丰厚的,一个月能有300元左右(或更高)的收入。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1919年花3500元买了一码,晚年年薪达到15000元。但相比之下,普通工人的工资就没有那么高了!
据记载,民国时期,工人、店员、服务人员等,月收入在10-20元之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费。但是注意,这些工人不像我们现在朝九晚六,每天只工作八小时。那个时候,这些人每天工作大约十二个小时,一个月至少工作28天左右(比起现在的9-96会严重一些)。可见,要拿到这十到二十块钱,并不容易。然而,在经济落后、生活无助的时代,无论多辛苦多累,他们都不愿放弃工作。这显示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
所以,如果单纯看人员工资水平,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几乎相当于100~200元左右。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因为银元的价值因时期而异。再者,当时和现在的经济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元银元在民国值100到200元,是比较合适的兑换比例!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你觉得值多少钱?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 网址: http://www.sdjygw.cn/zonghexinwen/2021/0725/1698.html
上一篇:山东共青团:文化产品让党史学习教育与 青年“
下一篇:“三孩时代”遇上“大健康”需求 护理教育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