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时代教育
曾用名:城市改革与发展
主办: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ISSN:1672-8181
CN:51-1677/G4
语言:中文
周期:旬刊
期刊分类:基础教育
2020年我们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年。在人们纷纷议论“这个世界怎么了”的同时,各行各业也迅速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将面对一个越来越VUCA的世界。
VUCA,由“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组成。作为这个世界的重要一环,学校也必须去适应这种变化,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学生。
今天,以“VUCA时代的学校治理”为主题的第三届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在上海举办。120余位教育届专家聚焦VUCA时代,深入讨论教育的未来。
VUCA时代,中外教育合作交流何去何从?
大咖齐聚论坛 共话VUCA时代的中外教育合作交流
疫情席卷全球,中美关系遇冷,对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论坛上,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原公使参赞,原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岑建君指出,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国留学生国别走向发生变化,从美国转向欧洲国家、东亚国家;
敏感专业签证收紧措施将加大,尤其针对博士生;
工作签证发放与审核收紧。
同时,岑建君也指出,从历史上来看,这不是第一次美国对中国收紧签证。从历史来分析规律,收紧政策一般持续2-3年。因此他认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只是按下了暂停键,不是永久键。”
对此,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俞立中表示赞同。他认为,虽然疫情与中美关系的现状会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出国留学,但从长远来看,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部分中国学生有出国深造的需要,从小就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不是能够轻易转向的。美国也希望吸纳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同时留学生是美国很多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
俞立中还指出,从更大的格局来看,留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要搭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模式,这都需要年轻一代搭建起桥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同样表示,长期来看,国际交流互动一定会更多,这是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
他谈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就指出,要让人民享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就注定“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
他举例,现在的教育强调培养孩子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国际课程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有益尝试,中国课程改革可以汲取国际课程中非常多的元素。
“中国教育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打开视野,从战略角度来讲这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全球胜任力”的中国注解
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党委书记董彬作主题演讲:《后疫情时代,中国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
10月22日,OECD发布了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报告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4个能够”:能够分析地区、全球及跨文化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能够进行开放、恰当、有效的跨文化互动;能够为人类共同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那么在中国教育的语境下,又该如何理解“全球胜任力”?怎样才算具备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学生?
论坛上,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党委书记董彬引用了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一句话来解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董彬看来,这表明国家已将“全球胜任力“纳入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起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发展学生对全球议题的理解力,培养跨文化的交流沟通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根植文化,走向融合;根植中华,走向世界;根植历史,走向未来。”或许这是“全球胜任力”的中国注解。
董彬指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从师资队伍培养上入手,也要从学科整合、课堂融合上“着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延伸至高校,上下延伸、教育衔接、持续联动。
面向未来的教育 奠定学生终身幸福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校长龚德辉作主题演讲:《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创新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 网址: http://www.sdjygw.cn/zonghexinwen/2020/110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