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时代教育
曾用名:城市改革与发展
主办: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ISSN:1672-8181
CN:51-1677/G4
语言:中文
周期:旬刊
期刊分类:基础教育
2020年9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主办的“新科技革命时代教育技术的伦理评议机制研究”课题首次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曹志祥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处刘强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马健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董艳教授,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吕文妙常务副主编,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聂延军副会长,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石邦宏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郭兴举社长。参加会议的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教授、副院长班建武副教授、林可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老师。本次会议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指导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和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联合协办。会议由班建武副院长主持。
首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发表致辞。朱旭东部长高度评价了课题选题的现实意义,他认为教育技术的伦理问题具有建设的迫切性,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基于孩子的真实需要和不伤害孩子的核心原则。他还对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能够信任和委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担此课题表示感谢,对今后的课题研究表达了支持并提出了希望。
随后,曹志祥主任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课题的必要性,并强调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他认为技术加资本裹挟着教育,通过撩动制造了一场波及教师和家长的空前焦虑。因此,做到更好地理解、应用和评价教育技术就要明确以下四点:(1)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一定要姓“教”,如果不姓“教”,就只是技术和装备;(2)教育技术应该关注人的发展本身;(3)在学校里除了人都是装备,而装备不仅要做到无害,而且还要追求有益;(4)教育技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追求适度。
课题负责人余清臣教授主要汇报了课题方案与研究进展,主要就课题设计论证、课题工作方案、课题可行性分析、研究进展与阶段性成果四个方面来展开。他结合新科技革命时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和伦理风险的现实背景,特别指出以下三点:一是今天的教育发展需要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力,推动技术深刻变革教育的实践需要基于对教育的变革内在需求开发技术、基于教育功能和影响力来筛选和调控技术、保持教育中技术应用的相对稳定性、努力推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进程;二是技术化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在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展过程中,应规避教育实践机械化、教育实践者仓皇应对以及对教育技术的鼓吹等风险;三是技治主义主导的现代教育评价更加信息化和数量化,本身占有的规训权力增添了算法权力的新形式,由此也陷入了伪科学化、价值观独断和结构僵化的整体性风险。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檀传宝教授指出教育不能排斥技术的介入,没有技术就没有教育的未来,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教育技术的可能风险,弱化主体性、加重现代人社会关系疏离以及激化社会阶层不平等。刘强处长认为课题的选题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议题,教育装备的适应性评价,总体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课题在富有指导性的同时应努力加强操作性。马健生教授认为本课题是“软”和“硬”的结合,理论和装备的结合,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关于技术,他重点提及了以下问题:在教育环境下来谈论该如何定义技术,以及如何看待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现代技术下的教育和非现代技术下的教育有什么本质不同;技术的速率超越了人脑的速率,对新技术的期待在于什么。董艳教授认为项目富有现实和理论意义以及创新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让发展中的教育技术趋于更加理性的发展;二是研究兼具多种视角的特点:站在基本理论的探究视角,站在实践应用的反思视角,站在道德高度的情境视角,站在政策咨询视角,站在跨学科视角。王世元副书记提出在教育技术和教育基本理论的关系上,技术只能是工具而不能代替教育理论。他认为对技术的狂热往往是和对知识的过度强调有关,在对技术的追求中丧失了情感和人文的元素。吕文妙常务副主编认为探究新时代的教育技术的伦理评议机制,这个问题的本质将会回到“什么是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来。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 网址: http://www.sdjygw.cn/zonghexinwen/2020/092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