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时代教育
曾用名:城市改革与发展
主办: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ISSN:1672-8181
CN:51-1677/G4
语言:中文
周期:旬刊
期刊分类:基础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分析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青少年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常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缺失,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多种错误行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个

青少年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常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缺失,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多种错误行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个体无明确自杀意图下对自身形成伤害的一种行为,具有故意性与反复性,这种行为不具有明确的病因,但由于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多以精神、心理障碍来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1]。为进一步了解与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原因与动机,并形成较好的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解除青少年心理及精神障碍,以我院收治的120 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动因及措施进行具体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某三甲医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120 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6 例,女性44 例,年龄13~18 岁,平均年龄(16.)岁。纳入标准:(1)皆为非自杀性自杀;(2)年龄皆为13~18 岁范围;(3)无较严重生命危险;(4)一般资料完整,临床病例资料充分;(5)接受心理疏导,患者及家属在调查中能够配合。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我院心理辅导室展开心理疏导,记录心理疏导中患者的全部沟通交流信息,对患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一般情况进行记录。整合全部患者的信息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研究中,以患者及家属的自述、心理辅导结果为依据,对全部患者的一般情况展开调查分析,造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多样,见表1。从心理及精神障碍因素上来看,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青少年在引发非自杀性自伤上的概率较高,分别达81.7%、55.8%;从家庭环境角度上来看,单亲家庭及无父母陪同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在非自杀性自伤上的概率较高,达46.7%;从学习角度上来看,由于学习压力较大,造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较高,达45.0%;从个人性格角度上来看,具有人际交往障碍,内向,孤僻的青少年在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上较高,达31.7%;从日常生活角度上来看,具有网瘾、常接受网络信息影响的青少年在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上较高,达20.8%。从校园生活角度上来看,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在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上较高,达55.0%。详见表1。

表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原因[例(%)]

3 讨论

3.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分析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阶段较为常见,由于引发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多样,上述调查中从心理、精神、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学习压力、人际交流、日常生活等角度中分析,都得出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的结论,以下进行具体分析。(1)心理及精神角度。青少年在心理发育上还不成熟,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与刺激,极易产生错误的观念,所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成长。在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及精神障碍中,家庭生活因素、校园生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有较大影响。而青少年群体应对这类影响所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并不强,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多数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心理压力与精神焦虑,前期常表现为失眠、失神、食欲不振等,在这类心理压力未得到消除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抑郁症与焦虑症,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危害及影响[3]。(2)家庭教育角度。青少年时期在心智上还不成熟,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氛围能够提供给青少年更加积极、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而单亲家庭由于家庭亲属关系的破裂,造成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否定,并难以接受家庭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长期无父母陪同的青少年在家庭关爱上缺失,其对于亲情的渴望常误导其他错误思想的产生,认为自己不被爱,对自身感到否定。由于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常给青少年形成较大的冲击,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效果,引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也加大[4]。(3)校园教育角度。青少年群体在接受教育上更多时间于校园生活环境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以校园教育为主要的集中地。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存在多种因素,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平衡机制被打破,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及精神障碍。例如由于学习压力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多数学生由于成绩、排名压力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心理压力,这种状态下不断挤压的心理压力将形成心理影响,并形成精神焦虑,所以学习压力的形成可能引发青少年无法自我疏导,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增加[5]。除此之外,校园生活中可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小至个别同学的排斥与欺凌,大至群体性校园欺凌,这都给青少年形成很大的心理、精神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极易产生自我否定感,无法转移这种情绪,并受到不断的外界刺激,极易引发非自杀性自伤[6]。(4)社会教育角度。青少年群体接受社会教育来源于多个层面,其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物都能够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所以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引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情况也较为多见,如由于网络信息环境影响造成的非自杀性自伤,在一些具有网瘾的青少年中,常接受网络信息,受到错误的引导,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非自杀性自伤[7]。另外,由于对社会交往与人际交流具有恐惧意识,形成人际交往障碍、下意识躲避人群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对于社会认同感与自我认同感皆较弱,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较易产生恐惧意识,可能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8]。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 网址: http://www.sdjygw.cn/qikandaodu/2021/0726/1716.html


上一篇:间断性混龄教育的优势
下一篇:学记对前代教育的曲解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