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时代教育
曾用名:城市改革与发展
主办: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ISSN:1672-8181
CN:51-1677/G4
语言:中文
周期:旬刊
期刊分类:基础教育
“吃瓜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全民围观参与,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对象。
提起中国当代作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余华心里有一个镇,莫言心里有一个乡,苏童心里有一条街,刘震云心里是半个中国。为什么说刘震云心里装个半个中国呢,大抵是在他的作品里,世上所有事全连在一起。
2017年,这个心里装着半个中国的男人写了一本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小说20 万字,前言19.7 万字,写了四个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但“因果”落在最后3000字的正文里,结构独特,书名透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在之前的作品中,刘震云像一个倾听者,听到小人物被世人忽略的心声,再把他们想对全世界说的话,借小说传递出来。而在新作中,刘震云成了围观的一员,用老辣之笔剖析“吃瓜时代”的本质: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却乐不可支。
“吃瓜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全民围观参与,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对象。对这个现象的聚焦,可以追溯到更远。早在1998年,导演彼得·威尔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看客世界。影片主角楚门是一档真人秀的主人公,从出生开始,他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在被人围观。他身边的一切都是被剧本操控的,他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演员,整个小城就是一个巨大摄影棚,四处都存在摄像头,连太阳月亮和海水都是人造的。而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最后是从别人口中觉察出端倪,才认识到自己身处一个虚假的世界,发现自己以为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场直播。
电影结尾楚门迈向自由,直播了30 余年的节目就此结束。人们为楚门的勇敢出走欢呼鼓掌,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多人看完《楚门的世界》,都会震得半天无语,继而发出灵魂拷问,自己是不是也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剧场里,进行着一场生活的直播。是这样吗?彼得·威尔还有别的话要说。楚门走出那个虚假的世界后,画面一转,然后我们看到,围观的人群中,两个警察前一秒说,“好感动啊!”下一秒他们说的是,“快,赶紧换台,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节目。”
这多么有意思,看客们情绪的迅速抽离和切换,只不过增加了楚门小丑一般的悲剧性和消费性。你以为他们对楚门有多深的感情,对这场人生直播有多么深刻的感悟?呵呵。其实他们看直播只是图个消遣,眼泪只是消遣的附属品,不要期待他们有太多的思考。就像我们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看过那么多影视剧,看完的时候哪怕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你依旧是你,你的生活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
柏拉图说,“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纵然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依然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从这个层面来说,围观者永远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是被消费的对象。电影的隐喻,你自己去发现,这是《楚门的世界》导演的狡猾之处。
除了隐喻,这部片子的前瞻性也让人惊讶。楚门出走20年后的今天,“直播”和“真人秀”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挤进人们的生活,填满我们的日常。尤其在2020年,大家前仆后继地冲进直播这片蓝海,期待分得一杯羹。这一蓝海还有多少种可能?谁知道呢。而每年夏天,各种真人秀节目就以一种不见不散的姿态霸占屏幕,一档接一档,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听完《我是唱作人》的《天赐的声音》,就被《青春有你》的妹妹吸引,《创造营2020》姑娘还没走远,在《向往的生活里》,喜欢《极限挑战》的《炙热的我们》喊着《奔跑吧》,开始追逐《乘风破浪的姐姐》,期待着感受一个《乐队的夏天》……
对于真人秀,我们到底在看什么?背后到底是人性的考察,娱乐因素的挖掘,网络技术进步的体现,还是只是在满足观众的窥探欲?说到底,那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关于围观与被围观的狂欢。主角们不是楚门,他们知道镜头在哪儿,所以真人秀节目,本质上就是一场主角和观众之间的互相满足和调情。人们为什么爱围观?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远离围观,越是惊心动魄,越是能吸引人,其中尤以杀人为最甚。每有杀头场面,可谓人山人海,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当刽子手一刀下去的时候,大家吓得将脖子缩回去,胆小的吓得哇哇大叫,见多不怪者可能还意犹未尽。当然,不管了不了解事情的真相,都免不了对当事人进行一番点评。没有评论的围观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仿佛烧烤缺了孜然一样,失去了那种特有的味道。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 网址: http://www.sdjygw.cn/qikandaodu/2021/0429/1292.html
上一篇:论师陀小说的思想倾向
下一篇:关于诗歌背后精神力量的探究